当前位置: 首页 > 案例展示

《论语》宪问第十四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来源:斯诺克电视直播    发布时间:2024-07-05 04:36:13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路有一个疑问,问孔夫子:齐桓公杀公子纠,召忽跟着公子纠一起赴死,而管仲不死,并且做了齐国,齐桓公的相,‘曰未仁乎?’管仲是不是不仁、不忠呢?这里涉及到的几个人,我们来捋顺一下人物关系: 桓公、公子纠,这是兄弟两人;召忽、管仲是公子纠的辅臣。

  我们看看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齐桓公会杀公子纠,召忽会跟随公子纠赴死,而管仲却未死,留了下来,并且做了齐国齐桓公的相。我们从齐僖公讲起。齐僖公有三个儿子,长子诸儿,次子公子纠,幼子就是小白,也就是这里提到的齐桓公。三个儿子,并且齐僖公还特别喜爱一个侄子,叫做公孙无知。长子诸儿是要继承诸侯国国君之位,但是齐僖公十分喜爱这个侄子公孙无知。喜欢到什么程度呢,他的待遇竟然和太子是相同的。这样一个时间段自然就招致了太子诸儿的不满意。后来齐僖公让鲍叔牙辅佐公子小白,这样一个时间段鲍叔牙称病不去。然后管仲和召忽就找到鲍叔牙,来看探望他。鲍叔牙就说:“知子莫若父,知臣莫若君,为什么让我辅佐小白呢?依旧是觉得我无能。”也就是说,鲍叔牙认为公子小白是不可能有机会继承君位的,所以他感觉自己也是没有前途的。齐僖公也是忽略了自己的才能,故而他很伤心,并不愿意去。

  这样一个时间段召忽就跟他讲:“如果你想不去,很简单,你就说你病重,你就可以不去。”鲍叔牙本来就不想去,他觉得很好。这个时候管仲讲:“不是这样的”。说:“我们要懂得忠君爱国。君主让我们去做这件事情,我们要去做。”他说:“并且太子诸儿虽然是要继承君位的,可是这个人品性不端,他做不长久的。”说:“我们辅佐的公子纠,因为公子纠的母亲非常跋扈,并不招人喜欢,所以也导致有很多人也讨厌公子纠。但是反观公子小白,从小没有生母,很多人可怜他,并且小白这个人是有远见的,而且这个人做事情比较大度。大局未定,将来谁能领导齐国走向强盛未可知也。所以你为何需要不去做这件事情呢?”鲍叔牙觉得管仲说的有道理,他说:“那我就去做吧!”

  这样一个时间段这三位好友就做了一个约定,无论将来谁辅佐的主做了齐国的君主,都要让齐国变得更强盛。这个时候召忽说:“杀我主,用我身,是对我的侮辱。”因为在当时不能为主,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要被杀的,召忽的志向这里表达出来了。如果有一天公子纠不能为齐国的主,我是不可能独活的。这样一个时间段管仲就说了,他说:“我和你不同,我的学问、我的理想是要治国的。除非齐国灭亡,宗庙毁掉了,祭祀绝了,只有这样我才可能去赴死。”他说:“我不会忠于某一个人,我忠于的是这一个国家,我忠于的是百姓,我一生的学问都是想治理好齐国,让更多的百姓受益。”所以,由此我们就能够正常的看到这三个人各自有各自的理想。虽为好友,但是每个人的想法略有不同。这样一个时间段管仲和召忽继续辅佐公子纠,而鲍叔牙也就答应了辅佐公子小白。

  后来齐僖公去世了,齐僖公去世以后,太子诸儿顺利继位,称之为齐襄公。齐襄公上位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夺去了公孙无知该有的待遇。去掉了以后,可想而知公孙无知是怀恨在心的,并且齐襄公荒淫无道,就会导致有很多重臣对他是不满意的。结果公孙无知联合了很多朝臣杀掉了齐襄公,然后自立为王。这样一个时间段公子纠、管仲、召忽三人逃到了鲁国,鲍叔牙和公子小白逃到了莒国。

  因为他们的兄长被杀,那么公孙无知下一件事情,一定是杀害两位其他的公子,所以这样一个时间段他们不得不逃往他国。但是因为公孙无知坐在了自立为王的位置上,名不正则言不顺。因为这一个位置不该是他的,他谋反而得的,自然也就坐不住。那么后果也正如我们所想,他被自己的大臣所杀害。杀害了以后,无主,没有了君主就涉及到一件事情——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到底谁来做这一个位置?所以两个人就不约而同地赶回齐国,先到者自然会坐在齐国君主的这一个位置上。

  这个时候公子纠在鲁国,鲁国出兵想帮助公子纠坐在齐国君主的这一个位置上,这样一个时间段管仲想到了一件事情,大部队走得太慢,他说:“我要先走一步。”他想要去射杀公子小白。所以管仲带着小部人马确实遇到了公子小白,这样一个时间段管仲用箭射杀公子小白,他眼看着公子小白倒在自己的箭下。而实则公子小白并没有死,他是诈死,隐瞒过管仲。

  然后他跟他的师父鲍叔牙两个人日夜兼程赶回了齐国,先到了齐国。而管仲和公子纠这边认为已经射杀了公子小白,所以就没有着急赶路。公子小白本来就讨喜,所以来到了齐国以后,大家拥立他为齐国的君主。而这样一个时间段,鲁国军队带着公子纠、管仲来到了齐国,而齐国出兵打败了鲁国。趁势打败鲁国以后,要求逼迫鲁国杀死公子纠。因为如果你要不杀死他,将来他是有可能回来继续夺君主的位置,所以鲁国迫于无奈就杀了公子纠。

  杀了公子纠以后,小白,也就是齐桓公,继位以后开始问鲍叔牙:“我坐在这一个位置上,第一件事情该做什么呢?”鲍叔牙说:“第一件事情是要召回管仲和召忽。”说:“这两个人是有才能的,尤其是管仲,他有治国之才。如果管仲留在鲁国,帮鲁国治国,对齐国是一个巨大的危害和隐患。如果管仲不从,鲁国会杀害管仲的。”

  齐桓公就问鲍叔牙:“那么管仲会答应吗?”鲍叔牙说:“以我对管仲的理解,他是不可能答应的,因为管仲这个人忠于齐国。”齐桓公就又问:“可是他辅佐的公子纠已经死了,他会来辅助我吗?”鲍叔牙说:“一定会,因为管仲的志向,他不是忠于某一个人,他不是忠于公子纠,也不是忠于您,他是忠于齐国,他是忠于百姓的,他有一身的抱负。所以谁做了齐国的君主,管仲自然会愿意辅佐谁。不用去担忧这件事情。”齐桓公又说了:“他是我的仇人啊!他要射杀我,若不是我诈死躲过一劫,这样一个世界上已无我了。他是我的仇人,我怎会是去用他呢?”鲍叔牙又讲:“因为你想治理天下,你想治理齐国,我们要不计前嫌,我们把他接回来再来考量这件事情。”齐桓公一想,用不用再说吧,先把他接回来。所以呢,就把管仲和召忽接回了齐国。

  而鲁国这边也在思考一个事情,因为他们都知道齐桓公是一个骄傲之人,管仲射杀过他,料想也不可能再重用他,我们没必要去得罪齐国,兵强马壮,我们是打不过的。所以呢,就把召忽和管仲两个人放回了齐国。

  在回齐国的路上发生了一件非常感人的事情,这样一个时间段管仲问召忽:“你怕吗?”召忽说:“我不怕。”说:“我自己的本意是要随着公子纠而去的,但我当时为什么没有死呢?我要亲眼看到齐国的安定。今天齐国派人来接我们,说明国内的局势已经安定,而我死而无憾。”他说:“我要死,你要生。为什么呢?我的死,是表达公子纠的德行。因为公子纠有德行,我才愿意为他去赴死。而你要生,你的生是为公子纠表功劳,表功名。你去帮助齐桓公,辅佐齐桓公强大齐国,成就霸业,后人才可能记得公子纠。”也就是说,如果两个人都生,后世是没有人记得公子纠的;如果两个人都死,后世也没有人记得公子纠。这样一个时间段召忽说:“恰恰是一生一死,我们才保全了公子纠,我们才保全了自己的忠义。我们两个人的想法不同,我认为‘杀我主,用我身’是在第二次的侮辱我,我为了表我的忠,也为了表公子纠的德。而你不一样,你的抱负是齐国、是百姓,不是公子纠,所以你一定要生,把齐国做得更强大,这样一个时间段公子纠有德有功。”说完这个以后召忽自杀,而管仲回到齐国,辅佐齐桓公成就了霸业,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也是第一个称霸春秋的人。

  管仲辅佐齐桓公,开始从经济、农业、军事,强大齐国。开始“尊王攘夷,举废国,尊周天子。”攘夷: 就是抵抗夷狄来犯。举废国:其他的小的国家,已经要废弃掉的。这样一个时间段管仲是要帮助这些小国重新建立自己的国家。

  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九合诸侯,九是多次的意思。齐桓公多次会合诸侯。不以兵车:就是不以军队,不以武力,不以强力去会合诸侯,这些都是管仲的力量和智慧。

  我们能够正常的看到古之圣贤,贤人君子都不主张用兵。兵后必有荒年,百姓将民不聊生,所以,“兵,不得已而用之”。所以我们这里能够正常的看到管仲辅佐齐桓公,可以九次会合诸侯,但是并不以武力,这一切都是管仲的力量,都是管仲的仁德之功。

  如其仁,如其仁。这才是管仲的仁,这才是管仲的仁德呀!这句话,我们再来回应子路所说,说他没有随公子纠去赴死,是不是说他不仁呢?孔夫子说不是这样的,我们大家可以看到圣人,他看到的是背后的大仁大义。那何为仁呢?为他人着想称之为仁。他并没有在意自己的生死,并没有在意自己的名节。管仲做出了这个决定,在当时是受到很多人的唾弃的。因为古人讲忠,大家会赞扬召忽,因自己的主,公子纠被杀以后,他毅然去赴死,所以大家认为召忽是忠义之士,忠心为主,一心不二,而管仲却忍辱偷生,所以他受到了很多人的抨击,甚至是不信任,甚至是误解。可是管仲毫不在乎,因为他心中装的是齐国,他心中装的是百姓,所以他可以忍辱负重地去做很多事情。可是真正当他有所建树之时,别人才看到了他心中的大仁大义。

  可是即使到了春秋的后期,到了孔夫子这样一个时间段,依然是有很多人不理解管仲的,比如说子路,他就会觉得是不是管仲不仁呢?孔夫子说不是这样的,恰恰是他能忍辱负重,他能去帮助桓公治理齐国以安天下,他能去尊王攘夷,这个才是他真正的仁之所在。我们说召忽他是忠,他是义;而管仲却是仁,却是德。

  我们从这句话当中再延伸出来一个道理。这一个故事我们听完了以后,我们就知道了,原来管仲这个是仁,并且是大仁大义。可是我们在没有了解背后这一个故事的时候呢?如果从字面的意思,公子纠死了,召忽跟随赴死,我们会认为这个人仁义、忠信。可是管仲却独活了。那么从这句话当中,就会认为管仲是不仁。

  那我们要延伸出来什么道理呢?在生活当中是否也如此呢?我们没了解一件事情背后的真正原因,不要妄加评价,妄加评论,因为那个是不真实的。我们只是看到了一句话,我们只是看到了一个表面现象,而并不知道其背后的原因。我们如果轻易下的结论,对这件事情是不公允的,并且也形成了我们武断、片面的思维模式。

  所以在生活当中,我们要懂得了解一件事情的始末,我们才可以给出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建议,正确的答案,而不是简简单单地靠一件事情的表面,武断地说出了自己的认知,这个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也是对他人的不负责任,对事情的不负责任。

  我们再往生活当中讲一讲,比如说在生活当中,我们正真看到孩子做了一个行为,可能你第一个想法就会认为孩子是做得不对的,可是我们有没有仔细地问过呢?如果我们多问一个为什么孩子要这样做,可能你会了解背后真实的答案。

  比如说和爱人之间的相处呢?我们正真看到了一件事情,不是盲目的指责他,而是问问他为何需要这样做呢?背后是否有咋样的原因呢?我们和同事相处,我们和领导相处,我们和我们的下级相处,我们别看到一件事情就盲目地去给这件事情做一个结论,认为一定是他的错。我们大家可以耐心地问问,你为什么这样做呢?你这样做的理由是什么?他可能背后有一个原因,而那个原因往往可能是事情的真相。

  所以在生活当中,让我们增加一些仁爱之心,我们要懂得为他人着想,问问他人做这件事情背后是否有其他的原因和想法,如此就会让我们自己的仁爱之心不停地在增长,也让我们懂得更多地去了解他人,温暖他人,关爱他人背后的想法。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

最新文章
  • 首页
  • 产品中心
  • 联系我们
  •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