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络天地的滚滚洪流中,“机器人”这一昔日科技光环加身的术语,如今正经历一场意趣横生的角色大挪移。根据《新科学家》杂志的最新揭秘,它已悄然跃升为社会化媒体上的一枚时髦“嘲讽弹”。每当夜幕低垂,键盘侠们集结,他们手中的“机器人”不再是单纯指代那些自动程序,而是化身成为批判之箭,直击那些言谈举止仿佛复制粘贴、缺乏灵魂互动的账号。
近年来,社会化媒体上使用“bot”一词的含义发生了变化。研究人员发现,自2007年以来,Twitter上的“bot”使用情况出现了变化。早期,“bot”大多数都用在指称自动软件或机器人行为,但现在已经演变为一种指责人类的方式,称某人为“bot”是对他们的人格和智慧的否定。分析研究人员通过一系列分析22多万条英语推文,发现“bot”使用情况的变化。他们发现,2007年到2017年之间,“bot”主要与自动化行为相关,如“软件”、“脚本”或“机器”。然而,从2017年起,“bot”开始被用作一种指责人类的方式,称某人为“bot”是对他们的人格和智慧的否定。研究人员认为,这种变化可能是由于媒体对右翼bot网络在2016年美国大选中的影响报道所致。然而,这只是一个可能的解释,而不是确定的原因。
在这场语言的游戏里,被扣上“机器人”帽子的,可能是那些回应千篇一律的好友,也可能是疑似由AI操控的意见领袖。这一趋势,不啻为公众对真挚交流深切向往的另类宣言,同时也微妙揭示了社交平台上自动化脚本泛滥成灾的现实困境。
于是乎,在这虚拟与现实交织的舞台上,当你某天发现了自己被冠以“机器人”的雅号时,不必讶异,不妨以此为契机,审视一番:是否自己的言辞过于公式化,以至于在人海中被错认为了那个戴着面具、在数据丛林中游走的“铁面游侠”?在这个时代,或许学会在信息的洪流中保持个性的火花,才是避免被贴上“机器人”标签的最佳防御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