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人文经济学赋予经济发展深厚的人文价值,注重人文与经济的相互激荡、彼此生发。人文经济学从狭义讲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从广义讲则是寻找文化引领和推动经济高水平发展的路径和方法。浙江绍兴作为中国首批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东亚文化之都,在写好“人文经济学”这篇大文章中,特别是非遗篇章中,大有可为。
绍兴是非遗大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传承保护体系也较完善,截至目前,基本建立起了国家、省、市、县四级由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和传承基地(载体)构成的保护体系。
在非遗代表性项目认定上,国务院先后公布了5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绍兴市共有26个项目入选;浙江省人民政府先后公布了6批浙江省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绍兴市共有97个项目入选;绍兴市人民政府先后公布了7批绍兴市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计261个项目、372个子项。县(市、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更是多达700余项。
在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上,文化和旅游部先后认定了5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绍兴市共有21人入选;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先后认定了6批浙江省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绍兴市共有134人入选;绍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先后认定了7批绍兴市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计445人,县(市、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则已达600多人。
在非遗传承基地(载体)建设上,截至目前,绍兴市已认定了各类市级非遗传承基地,如生产性、教学性、展示性等计三批184家;认定绍兴市非遗旅游景区,包括非遗主题小镇和民俗文化村等计19家;认定乡村非遗体验基地15家、市非遗研学游基地20家、市级非遗工坊47家;建设完成非遗客厅2家、非遗形象门店20家。此外,还有众多省级传承基地或载体。
尤其是9.09平方公里的千年古城,到处弥漫着非遗所散发的文化芬芳。如仓桥直街,这条1.5公里长的充满历史韵味的老街,就有近40家传统餐饮、特色小吃、黄酒衍生、越医文化等非遗店铺,它们构成了老街的文化力,也为老街注入了活力。
上述一系列的数据和案例,立体呈现了非遗传承人的百种坚守和非遗传承项目的百花齐放,也彰显着绍兴非遗保护发展的万千气象。
绍兴非遗保护工作自2003年起步,20年奋进之路,始终与时代同步、与生活同在。特别是文化和旅游融合以来,绍兴贯彻落实《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法律和法规,秉持“见人见事见生活”的保护理念,推动着全市非遗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2019年起实施了《绍兴古城保护利用条例》、2020年起实施了《绍兴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同时在近5年中,先后出台了一批专题性制度,如绍剧振兴计划、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以及《绍兴市黄酒保护条例》《非遗研学游认定办法》《非遗形象门店管理规范》《非遗书场认定和扶持办法》等。绍兴已连续6年在浙江省非遗发展指数评估中名列前三。
传统戏剧曲艺的保护是绍兴一大特色,越剧、绍剧、绍兴目连戏、新昌调腔、诸暨西路乱弹五大剧种,绍兴莲花落、绍兴词调、绍兴摊簧、绍兴平湖调、绍兴宣卷五大曲种,皆已成为国家级非遗。随市场和观众的细分和变化,绍兴及时作出调整策略,为越剧、绍剧、莲花落等剧种曲种创造条件,鼓励走出去,培养年轻观众群体。如这几年先后开创了“同唱一台戏”“越剧大展演”“越剧春晚”及“绍兴有戏”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对濒危剧种,则通过阶梯式培养新人和社会化传播路径,采取组建“把根留住”绍兴地方曲艺传承创新团队,开设曲艺试点书场等多项举措,在传统戏剧曲艺的传承保护上,取得了一定成效。
在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百工技艺独具特色,其种类丰富、覆盖面广、水平较高,展现了绍兴人民的勤劳智慧、创造力和想象力。百工技艺在绍兴的非遗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典型代表性,目前,绍兴已有11个项目入选浙江省传统工艺振兴目录,涉及编织扎制、雕刻塑造、家具建筑、陶瓷烧造、器具制作、茶叶加工、酒类酿造七大类别。其中越窑青瓷烧制技艺已入选首批全国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在刚刚公布的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历史经典产业高水平传承高水平发展”若干政策举措中,涉及绍兴的就有根雕、石雕、青瓷、茶叶、丝绸、黄酒、中药等非遗项目。
围绕传统工艺的振兴,绍兴积极开展生产性保护基地建设,开展优秀非遗旅游商品推荐和文化创意产品大赛、传统工艺交流展示传播等活动。2022年,由浙江省牵头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在整个世界范围提升了中国茶的影响力。今年3月,浙江省启动首批省级非遗茶空间认定工作,首批25家省级“非遗茶空间”,绍兴3家入选。“非遗茶空间”集生活风貌、审美意趣和人文精神于一体,将非遗项目的展示、传播、体验与茶事经营活动深度整合,成为“非遗茶生活”应用场景和文旅深层次地融合的空间产品。
在非遗品牌建设和非遗惠民活动方面,围绕传统节日,打造了如“祝福绍兴古城过大年”“绍兴非遗集市”“绍兴有戏非遗兴乡大巡游”“水乡社戏”以及“非遗五进”等品牌活动,融合非遗与旅游、非遗与研学、非遗的交流与传播。特别是去年12月6日成立的我省首个地市级非遗保护协会,秉持“做非遗传承人的帮手、非遗经济的推手、政府服务的助手、文化引领的跑手”四大工作理念,先后启动了如非遗设计创新应用、非遗知识产权保护与创新、现代语境下的非遗传播等项目,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绍兴的文化影响力、非遗传播力亘古亘今,日新又新。
继承与创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灵魂,我们要尊重和支持传承人坚守传统,牢牢把握非遗项目最核心的传统技艺和文化精神内涵的传承,同时要在继承的基础上感受当代审美趋向的演变,以及新技术、新材料的演进,在融汇传统与当代元素中自觉创新。
一是要借助短视频、直播等现代传播语境,放大非遗影响力,拓展传统非遗的生存空间和变现方式,让年纪轻的人喜欢,真正让古老非遗体面“活”在当下。二是要解码乡村振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在联系,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教育的结合、与乡村旅游的结合,深挖乡村非遗资源,丰富乡村休闲旅游文化内涵,提升非遗体验,动员非遗传承人加入研学活动,构建各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生态。三是要实现科技赋能,扩大非遗保护时空,促进非遗保护的科技化、广泛化,拓展非遗应用领域,推动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博物馆、元宇宙展示体验地。四是要加强非遗与文旅的深层次地融合,开发非遗虚拟旅游服务产品、搭建非遗虚拟旅游场景。绍兴市非遗保护协会,整合社会资源和各方力量,以“传承文脉、激活非遗、融合产业、连接生活”为己任,今年将在知识产权保护、实现非遗“贯标”,利用大学生创意资源、落地非遗的创新应用和助推非遗经济、非遗消费,组建“非遗邮局”等多个角度发力和突破。
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逐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到2025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得到一定效果保护,工作制度科学规范、运行有效,人民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参与感、获得感、认同感明显地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服务当代、造福人民的作用进一步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水平传承任重道远,我们要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各尽其责、各尽其力,每一位绍兴人都应自觉去参加了,为让非遗映照美好生活作出努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