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2月2日消息(记者孙莹 实习记者杨亚澜)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国务院法制办公布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送审稿)》,正在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截止日期是2月6日。送审稿全文共包含六章、三十六条,针对网络内容信息建设、未成年人网络权益保障、预防和干预、法律责任等多个角度进行规定。中国之声对我国未成年人使用网络的现状、专家对条例送审稿有何意见建议展开调查。有关调研显示,未成年人对网络不良信息的侵扰普遍缺乏抵抗能力,甚至让老师、家长也不知所措。
说到不知所措,在教学过程中忽然出现的色情内容可能让任课教师尤为尴尬。教初二英语的吴老师和记者说,“有一次上课的时候,可能电脑出了一些问题。在使用一些软件的时候,就弹出了一些可能他们这个年龄不适合看的内容。说实话,作为老师也挺尴尬的。看学生的时候,有些学生可能还没有反应过来,毕竟他们之前可能也没有接触过一些类似的信息,脸上有些不知所措的表情,有些学生则处于那种比较压抑的状态。当时,作为教师,第一反应肯定是关掉这么多东西。但电脑死机了!但是不管怎么说,你处理的过程肯定只有一个,就是让这一些信息从孩子们面前消失!强制性关机或者直接切掉电源。”
刘女士是一位小学数学老师,女儿在上初中,面对女儿在网上与成年人聊天,她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我们刚开始,也是发现她(我女儿)的QQ聊天工具,在聊天的时候,就发现有一些20几岁的跟她聊天,聊的都是些成年人的内容,然后她也是模仿成年人的口吻跟他聊天。我们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刚开始的时候是冷处理,把她的手机这些全部没收,过了两三天,就问她:你反思了没有?看反思的情况怎么样,再进行疏导。”
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调研显示,在社交网站上,未成年人交友50个以上的占28%,超过64%的未成年人对网友的信任不会像现实中的朋友一样信任,30.5%的人选择不信任。但是,三分之一的未成年网民只关注社交暗网,甚至通过社交暗网分享、传播、聚焦,形成未成年人网络社区。
对于未成年人上网,70后、80后的父母持包容和开明态度,学习成绩“优等”的未成年人的父母中,有10%非常支持孩子上网,38%比较支持,均高于学习成绩“中等”“较差”等未成年人。但是,为体现个人价值和独特个性,未成年人通过你自己的兴趣、爱好、癖好,甚至是不良习惯,选择往,结成隐蔽、固定的网络社群,成员间互相影响,甚至交叉感染,是家长们普遍担忧的。
刘女士认为,“这些对她的危害肯定是比较强的,她自己的防范意识也比较弱。告诉她什么样的内容应该看,什么样的内容不应该看,应该有最起码的防范意识。然后给她举一些哪里的小姑娘受骗了的例子,用这样的反面教材去教育她。”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王四新分析,一方面,“网恋”“网婚”及网络色情泛滥,误导未成年人社会观察和是非判断,造成未成年人道德观念混乱,让人堪忧,另一方面,当前网络场景化信息传播方式使得未成年人和家长的主动选择性差,更一定要通过立法来保护。“我们会理解,未成年人把家里的几万积蓄,甚至是有些成年人也会(出现)几万几万的打赏这样的一种情况。实际上,就是在这种场景式的信息传播方式情况下,失去了任何的抵抗能力。那么,我们将来怎么样从立法上根据场景传播的特点来做一些有明确的目的性的规定,这个很重要。”
近日,国家网信办起草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送审稿)中,提出了一项新的管理办法,这就是每天0点到8点,禁止未成年人打网游。
未来智能手机在出厂时,可能会出现一些改变,那就是,手机将预装未成年人上网保护软件,这将成为法律和法规的明文要求。同时,我国也正在计划立法保护未成年上网,规定:禁止未成年人每天0到8点打网游。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今天上午对民法总则草案进行分组审议。和一审稿相比,本次提请审议的二审稿有不少新的亮点。其中,对于未成年人受到性侵害的情形,二审稿规定了诉讼时效起算的特别规则,这被民间形象地称为“秋后算账”条款。法学专家觉得,这将更好地保护未成年人利益。